美章网 资料文库 银行管理制度范文

银行管理制度范文

银行管理制度

银行管理制度范文第1篇

关键词:改制;农商银行;内部审计;监督机制

审计指的是对监督对象活动的监督和评价,它的作用往往也会随着监督对象的变化而产生变化,能够为经济社会的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提供重要的保障,预防有可能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和风险。正因为审计的重要作用,必须加强并完善审计的机制以改善农村商业银行的经营和管理水平,提高银行的安全性可靠性,促进银行的进一步发展。在本文中,笔者经过调查研究,首先论述农商银行内部审计监督机制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并分析其转型的基础和条件,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加强农商银行内部审计监督机制管理的建议,希望能为相关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农商银行内部审计监督机制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农商银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也经历了多次变革,从外部到内部都有了显著的变化,尤其是内部的监督机制的变化尤为明显,当然,在变革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管理层缺乏内部审计监督机制意识

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之一。可以说,观念和意识是非常重要的,而当前的农商银行的管理层,需要做出决策的人员却缺乏基本的内部审计监督机制意识,对这项工作并不重视。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农商银行内部审计监督机制建立的时间较短,使得许多管理人员对于这项工作的作用没有清晰的认识,片面追求经营,不重视管理。同时,这种意识的缺乏反过来又导致了监督机制的不完善。因此,银行内部审计监督机制落实不够到位,再加上某些农商银行内部的控制制度完全没有力度,规章制度只存在于纸面,不仅加大了工作人员在遵守规章制度方面的难度,也使得规章制度本身根本无法起到其应起到的作用。此外,银行的管理层有时会出现“一言堂”的现象,随意更改制度,权力不受制约,更为银行内部审计监督机制的实行雪上加霜。

(二)银行内部审计监督机制难以得到有效贯彻

银行应该和企业一样,加强对其工作人员的管理,但是实际上许多农商银行并不重视人员的管理和培训,管理上存在着诸多问题。员工得不到有效的指导和教育,对于自己的工作缺乏根本上的认识,对于职责不够明晰,不了解内部审计监督机制,在执行上马马虎虎,严重影响银行内部审计监督机制的有效贯彻落实。这些问题大都是因为机制的贯彻不够而产生并扩大的,问题严重时,甚至会造成会计失真和监管力度的下降,这将对银行的经营管理,正常运营造成巨大的破坏,降低资产安全,进而打击银行的公信力。

(三)信息管理得不到统一

银行内部的信息管理必须统一,从而加强农商银行的管理,并对管理程序的规范化科学化产生积极影响。反之,就会发生信息失真的问题,一些农商银行内部的各个部门未形成统一的标准,内部审计获取信息的渠道不尽相同,不同的意见得不到统一,就会互相扯皮,影响银行的管理。

(四)内部审计监督机制缺乏权威性

银行的内部审计监督机制对于银行的管理至关重要,但是实际上这一机制却缺乏权威性,难以遏制问题的产生,对于责任人的控制和惩罚力度不强,容易导致问题的再次发生。这使得所谓的内部审计监督机制根本无法发挥其作用。

二、农商银行内部审计监督机制转型的基础和条件

(一)农商银行股权体制的变化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商银行内部审计监督机制也逐渐转型,这一转型的基础就是农商银行股权体制的变化。具体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首先,审计监督的要求改变了。传统的农村信用社具有较强的合作性质,基本的框架结构是由社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组成的,入股的社员是其服务的主要对象。但当前的农村金融体制采取股份制,之前的社员代表大会和理事会被股东大会和董事会所取代,企业和社会上的股东加入。在这种情况下,股权体制和权益的结构都发生了变化,而内部审计监督机制由监事会所领导,也随之变革,制度在监督工作中起到了更大的作用。

(二)审计监督的内涵的定位不同

银行的审计部门是一个内部部门,在其职能方面一般负责服务的监督,操作的规范,对于监督和建议的职能在一定程度上被降低。因此,改制后的农商银行将会充分依据股份有限公司的经营模式进行运营。管理层受任于董事会进行管理,监事会进行监督,追求股东的利益,这样,审计的内涵定位也随着改变。首先是审计队伍的构建。审计人员的职业素质的要求更高,员工必须具备全方位的知识,以及高度的责任感;其次是审计能力的培养。目前的农商银行的审计工作要求更加全面而且多层次的知识技能。

(三)农商银行管理体制的变更

农商银行管理体制的变更是内部审计监督机制转型的条件。由于农商银行股权体制的变化,银行必须依据实际情况更新自己的经营项目,加强农村金融于经济的结合速度。要达到这一目的,银行就必须改革管理制度,突出制度的重要性和权威性,加强监督的力度,依照管理机制的变更对审计机制做出改变,与时俱进,推动农商银行的快速发展。

三、加强农商银行内部审计监督机制管理的建议

(一)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对于银行内部审计监督机制管理来说,工作人员是重中之重,高水平的员工往往能提高工作的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尤其是农商银行随着经济的发展、理念的不断创新开拓新的业务。这无疑都给审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银行必须招募并培养出一批具备综合素质的审计人才应对不断提高的审计工作需求。同时在员工的管理方面,银行可以制定适当的奖惩机制,对有建设作用的审计成果进行奖励,鼓励员工高质量地开展工作,提高其工作的主观能动性。

(二)将各方面的监督形成联动

要加强农商银行内部审计监督机制管理,可以综合发挥监事会,合规管理,纪检监察的作用,将这三者有机结合。银行内部要完善监督机制,保证机制的落实。可以考虑设置专人或部门进行这项工作,将责任完全落实到具体单位,权责统一,保障银行业务的正常展开;监事会要发挥好自己的监督作用,从整体上把控全局,加强对董事会、管理层以及工作成员是否履职尽职的监督工作,以及财务和内部控制方面的监督;纪检可以作为一种外部监督发挥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警示银行内部审计监督机制管理的进行,必要时可以加入到工作中。银行通过三者的联动作用,促进稳健发展。

(三)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工作手段

信息革命爆发之后,信息技术已经渗透进了社会的各个角落,农商银行的电子化办公趋势也越来越明显,因而在内部审计监督机制管理工作中也应加大对信息技术的使用,利用计算机等设备进行数据的统计、审核,监督员工的工作等显得尤为重要,对于银行工作效率的提高有很大帮助。因此,农商银行应该加大设备的引进力度、管理以及工作的网络化。

(四)评聘专业机构开展审计监督

面对农商银行当前内部审计工作水平不高的现实状况,农商银行还可以将一些专业性强的审计事项进行外包、评聘专业机构的方式对科技风险、内部控制评价等进行审计监督,作为内部审计的延伸和补充。

四、结束语

银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保障银行的平稳运行和健康发展在一定意义上也是推动市场经济发展的一大手段。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直是我国主要推行的重要政策,农商银行是支持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在这样的背景下,必须加强对农商银行的管理,内部审计监督是银行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在本文中,笔者就改制后的农商银行内部审计监督机制管理进行了论述,希望能对相关工作和研究的展开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也希望我国的银行业能快速发展,业务能够不断扩展并保持平稳运行,为社会的建设贡献出一份力量。

财参考文献:

[1]王新震.城市商业银行应重视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J].工程经济,2015(03):92-96.

[2]刘华芳.浅谈改制后农商银行内部审计监督机制管理[J].经营管理者,2015(07):65.

银行管理制度范文第2篇

2.客户经理的职责

(1)联系客户

客户经理是全权代表银行与客户联系的“大使”,客户有金融需求只需找客户经理,客户经理应积极主动并经常地与客户保持联系,发现客户的需求,引导客户的需求,并及时给予满足,为客户提供“一站式”(one-stop)服务。

(2)开发客户

对现有的客户,客户经理与之保持经常的联系,而对潜在的客户,客户经理要积极地去开发。这里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客户现在还不是我行的客户,堕待开发;二是客户虽然现在是我行的客户,但客户自己末发现某些金融需求,急待引导。

(3)营销产品

根据银行的经营原则、经营计划和对客户经理的工作要求,对市场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自己的营销方向、工作目标和作业计划;在与客户的交往中,客户经理要积极推销银行产品。另外还要善于发现客户的业务需求,有针对性地向客户主动建议和推荐适用的产品。对客户的新需求,要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探索为其开发专用产品的可能性。客户经理营销产品的手段主要有:厂为宣传金融产品,面向重点客户宣传金融产品,市场公关和产品推销。

(4)内部协调

客户经理是银行对外服务的中心,每一客户经理都是银行伸向客户的友好之手。因此,客户经理"握住"的每笔业务都是银行的财富,需要所有相关部门的全力协助,客户经理有责任发挥协调中心的作用,引导客户的每一笔业务在银行中顺畅、准确地完成。客户经理搞好内部协调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1)前台业务窗口与二线业务部门之间的协调;(2)各专业部门之间的协调;(3)上下级部门之间的协调;(4)经营资源分配的协调。内部协调可以采用建立专门工作小组、健全一体化服务体系、及时反馈相关信息等方式进行。

3.客户经理的素质要求

合格的客户经理必须具备良好的社会交际和组织协调能力,具有时间管理和团队精神的现代管理意识,性格上要热情开朗,负有责任感,并且要熟悉各种金融产品的功能和具有较强的市场研究和客户开发的管理经验。

初、中级客户经理应具备以下条件:

(1)品德素质。应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和事业心,严守银行与客户的秘密。

(2)营销技能。能够对市场细分、市场定位、营销手段等方面进行综合运用。

(3)知识全面。对金融、营销、法律等知识有较深的了解,熟悉银行各方面业务。

(4)分析能力。能了解自己工作范围的各方面情况,能够对客户进行综合分析,对客户风险有较强的预见力。

(5)筹划能力。工作目标明确实际,计划方案切实可行,预算安排精确有效,工作日程井然有序。

(6)协调能力。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与银行管理层和业务层保持良好的工作关系,团队协作精神强。

4.客户经理的工作内容

(1)访问。对客户进行富有成效的拜访与观察。

(2)细分客户。确立目标市场和潜在客户。

(3)风险管理。有效监测和控制客户风险。

(4)客户关系管理。保持与客户的联系和调动客户的资源。

(5)客户分析与评价。对客户进行各方面的分析与评价。

(6)沟通。利用有效的沟通手段和沟通策略保持与客户的关系。

(7)谈判。与客户进行业务谈判。

(8)办理业务。代客户在银行办理各种业务。

5.客户经理与外勤人员的区别

(1)与外勤人员相比,客户经理具有很强的综合性

综合性主要体现在服务对象、客户金融需求、职业的技能以及营销手段上。客户经理作为商业银行一揽子金融产品的营销员,负责拓展客户市场、受理和采集客户需求、营销金融产品、协调并组织行内有关机构或部门为客户提供全方位、多功能、多层次的优质金融服务。

(2)与外勤人员相比,客户经理具有更强的服务性

更强的服务性主要体现在全新的客户服务理念、全方位的客户服务内容以及现代化的服务手段上。商业银行通过客户经理的服务展示商业银行的经营理念和市场魅力,服务性是商业银行客户经理的重要特征之一。

(3)与外勤人员相比,客户经理具有较强的开拓意识

开拓性主要体现在客户市场的开拓及金融产品营销的开拓。

银行管理制度范文第3篇

(1)联系客户

客户经理是全权代表银行与客户联系的“大使”,客户有金融需求只需找客户经理,客户经理应积极主动并经常地与客户保持联系,发现客户的需求,引导客户的需求,并及时给予满足,为客户提供“一站式”(one-stop)服务。

(2)开发客户

对现有的客户,客户经理与之保持经常的联系,而对潜在的客户,客户经理要积极地去开发。这里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客户现在还不是我行的客户,堕待开发;二是客户虽然现在是我行的客户,但客户自己末发现某些金融需求,急待引导。

(3)营销产品

根据银行的经营原则、经营计划和对客户经理的工作要求,对市场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自己的营销方向、工作目标和作业计划;在与客户的交往中,客户经理要积极推销银行产品。另外还要善于发现客户的业务需求,有针对性地向客户主动建议和推荐适用的产品。对客户的新需求,要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探索为其开发专用产品的可能性。客户经理营销产品的手段主要有:厂为宣传金融产品,面向重点客户宣传金融产品,市场公关和产品推销。

(4)内部协调

客户经理是银行对外服务的中心,每一客户经理都是银行伸向客户的友好之手。因此,客户经理"握住"的每笔业务都是银行的财富,需要所有相关部门的全力协助,客户经理有责任发挥协调中心的作用,引导客户的每一笔业务在银行中顺畅、准确地完成。客户经理搞好内部协调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1)前台业务窗口与二线业务部门之间的协调;(2)各专业部门之间的协调;(3)上下级部门之间的协调;(4)经营资源分配的协调。内部协调可以采用建立专门工作小组、健全一体化服务体系、及时反馈相关信息等方式进行。

3.客户经理的素质要求

合格的客户经理必须具备良好的社会交际和组织协调能力,具有时间管理和团队精神的现代管理意识,性格上要热情开朗,负有责任感,并且要熟悉各种金融产品的功能和具有较强的市场研究和客户开发的管理经验。

初、中级客户经理应具备以下条件:

(1)品德素质。应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和事业心,严守银行与客户的秘密。

(2)营销技能。能够对市场细分、市场定位、营销手段等方面进行综合运用。

(3)知识全面。对金融、营销、法律等知识有较深的了解,熟悉银行各方面业务。

(4)分析能力。能了解自己工作范围的各方面情况,能够对客户进行综合分析,对客户风险有较强的预见力。

(5)筹划能力。工作目标明确实际,计划方案切实可行,预算安排精确有效,工作日程井然有序。

(6)协调能力。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与银行管理层和业务层保持良好的工作关系,团队协作精神强。

4.客户经理的工作内容

(1)访问。对客户进行富有成效的拜访与观察。

(2)细分客户。确立目标市场和潜在客户。

(3)风险管理。有效监测和控制客户风险。

(4)客户关系管理。保持与客户的联系和调动客户的资源。

(5)客户分析与评价。对客户进行各方面的分析与评价。

(6)沟通。利用有效的沟通手段和沟通策略保持与客户的关系。

(7)谈判。与客户进行业务谈判。

(8)办理业务。代客户在银行办理各种业务。

5.客户经理与外勤人员的区别

(1)与外勤人员相比,客户经理具有很强的综合性

综合性主要体现在服务对象、客户金融需求、职业的技能以及营销手段上。客户经理作为商业银行一揽子金融产品的营销员,负责拓展客户市场、受理和采集客户需求、营销金融产品、协调并组织行内有关机构或部门为客户提供全方位、多功能、多层次的优质金融服务。

(2)与外勤人员相比,客户经理具有更强的服务性

更强的服务性主要体现在全新的客户服务理念、全方位的客户服务内容以及现代化的服务手段上。商业银行通过客户经理的服务展示商业银行的经营理念和市场魅力,服务性是商业银行客户经理的重要特征之一。

(3)与外勤人员相比,客户经理具有较强的开拓意识

开拓性主要体现在客户市场的开拓及金融产品营销的开拓。

银行管理制度范文第4篇

1商业银行会计核算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商业银行会计管理制度不规范,不认真贯彻执行,效率低下

不管是人员管理还是业务管理制度都存在着漏洞,这些不足直接影响着会计核算的质量。如今有些银行只重业务竞争,对会计核算基础工作的重视程度严重不足,比如有关会计工作人员对会计凭证审核不够严谨,会计凭证要素不足,书写不规范,从而导致会计核算的纠纷。不严格执行会计核算质量考核奖罚制度,不严格执行会计业务学习和岗位培训制度,不严格执行会计检查制度,不认真贯彻执行上级文件精神和采取相应的措施,影响了会计基础工作的顺利开展,致使会计工作随意性很大,出现的差错较多。

1.2商业银行内部会计管理制度不健全

商业银行的内部会计管理制度是指商业银行根据国家会计法律、法规、规章和制度的规定,结合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和业务管理的特点及要求而制定的旨在规范商业银行的内部会计管理活动的制度、措施和办法。而商业银行会计内部控制现状令人担忧,一些商业银行对市场变化的反应迟钝,不能及时结合本地区、本单位的实际变化情况,出台规范细致的相关业务实施细则和具体操作流程。特别是会计核算业务,如果不能结合当地的实际,就会影响了内控制度整体作用的发挥。当前有些会计人员专业知识水平不足,管理制度观念薄弱,责任心不强,比如对外来凭证审核把关不足,资金出口有漏洞等不负责任的行为,大大降低了会计核算质量。商业银行会计监督是为了会计核算更加到位,但是缺少会计监督对于会计信息的准确性造成很大的影响,然而我国商业银行普遍存在会计监督检查不到位,会计内控监督评价体系不健全的现象。

1.3衍生金融工具的发展与当前的商业银行会计的传统理论的发展存在分歧

随着我国金融业的发展,衍生金融工具在我国越来越被人们所熟悉,但衍生金融工具本身的高风险与不确定的特点与会计核算的方法不一致。第一,衍生金融工具是一种尚未履行的条约,而会计核算的资产必须是过去交易或事项形成并有企业拥有与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这样就与衍生工具的不确定相悖。衍生工具的会计计量是商业银行会计核算中存在的又一重要问题。

2以提高会计核算工作的质量为中心因此,商业银行会计要稳健有序的进行,应采取以下几方面的对策:

2.1商业银行会计核算工作应当“以人为本”

注重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以及专业技能素质,提高商业银行会计人员的金融服务意识,加强对其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提高会计人员的法律意识。最重要的是加强会计人员队伍建设,对新会计员工的考核与培训来提高会计工作的效率。提高商业银行会计人员的制度意识,要建立一支遵纪守法、廉洁自律、作风过得硬的队伍。同时,要强化会计人员的业务培训,加强全行会计员工的风险防范意识教育。加强对新的会计员工的业务培训,做到上岗人员业务素质必须达到指定的规定,要加强对新业务、新知识的学习,使相关的会计员工能熟练掌握新业务的操作,熟悉规章制度和风险防范要点,自觉地在结合实际情况下,按章操作。要提高会计电算化操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定期地举办有关会计技术学习班,经常开展技术比赛活动,使他们尽快掌握会计电算化的基本知识,能够熟练地进行操作,并且能够克服简单计算机故障。

2.2强化商业银行内部会计管理制度的建设工作

要明确建立内部控制的责任机制,完善内部监管,预防会计核算中出现的漏洞。首先严格执行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度,这是商业银行内部会计人员管理的一项重要制度。其次要建立完整的监督制度,是保障商业银行会计核算业务正常有序运行的重要措施,也是防范风险与规范银行内部会计管理制度的关键环节。最后要正确处理商业银行会计账务的程序,账务处理程序的基本模式可以概括为: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账务处理程序必须要跟商业银行的业务特点结合在一起,才能够正确,及时和完整地提供商业银行的各方面会计信息。

2.3银行会计电算化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有效利用这个技术来提高会计核算的效率

为了应对这种趋势,应该完善电算化方面的有关制度,建立会计电算化的标准管理体系,对其进行规范化处理。随着网上银行和电子货币的广泛应用,会计电算化对商业银行会计核算越来越重要,所以银行应加强对其的重视程度,建立、健全有关会计电算化的法律制度,借鉴电算化技术先进国家的经验,同时一定要加强银行会计人员的电算化技术培训。

银行管理制度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新政策;人民银行;基本建设;管理制度

新政策环境下人民银行基本建设不断扩大,引导金融机构更好地满足需求多样化的市场,为人们提供更加便捷的银行服务。对人民银行基本建设进行管理制度的建立,需要专业管理工作者进行制度设置,革新传统基本建设管理制度,运用先进科技手段创新制度,但在实际管理制度建设方面由于硬性需求等多方面原因,导致制度建设效果不理想,笔者对此结合实际工作进行一些建设性研究。

一、新政策环境下人民银行基本建设管理制度概述

中国人民银行简称央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中央银行,其性质是在国务院的领导下,结合银行属性,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维护我国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充分发挥有形之手的控制,并促进无形之手的合理运行,从整体上实现市场经济平稳运行。其主要职能在于对我国金融发展规划进行拟订,对金融市场发展运营方面的重大问题进行协商解决,起草有关金融方面的法律政策草案,依法制定与执行货币政策等综合服务性职能。我国人民银行的主要业务是货币政策、监督管理、支付体系、金融服务、经理国库和征信管理等,从整体而言是管理国家的经济手段。新政策环境下的人民银行基本建设要求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适应并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积极创新人民银行的基本建设形式,树立人民银行基本建设发展新理念,从内部和外部发展进行两方面建设。内部加强银行创新管理,对各项工作以及职能进行落实管理,有效执行货币政策,防范各类金融风险的出现,实现区域金融稳定,促进经济良好发展;外部进行对外开放政策在金融货币方面的落实,处理好外汇有关事项,积极有序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发展,深化市场改革,促进人民银行基本建设服务性能的增强,对人民银行基本建设的管理制度进行不断创新,加大管理力度、工作针对性与精细化管理手段提升,使工作落到实处。

二、新政策环境下人民银行基本建设管理制度现状

(一)人民银行基本建设管理制度发展相对滞后人民银行基本建设管理制度随着时代的发展需要赋予新的制度建设,以更好的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但由于传统基本建设管理制度相对滞后于新时代人民银行基本建设的发展,导致人民银行基本建设管理制度的创新发展缓慢,不利于人民银行引导金融机构为人们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我国人民银行基本建设管理制度虽然出台相关政策法规进行管理的规定,但一方面政策法规规定内容不够具体针对性,导致人民银行基本建设管理制度建设松散,对建设各类用房工程时未能高效率的把握;另一方面人民银行基本建设管理制度的落实不够,管理者对管理制度的理解认识不足,对于新理念的理解不够深入,导致人民银行基本建设管理制度在建立和执行方面都存在不足。

(二)人民银行基本建设管理制度人才支持不足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民银行在新环境政策下,基本建设环境不断改善,如对人民银行征信智能查询机等多种智能化便捷设施的建设,极大地提高了信用报告查询的便利性,使人们快速了解自己的信用状况,及时办理相关业务。但在实际人民银行基本建设管理制度方面,对于新型基本建设进行管理由于人才支持不足,导致管理制度无法有效落实。人民银行基本建设管理制度的建立需要专业的人才进行制度建设,人民银行基本建设内容复杂,管理制度工作难度大,但在实际人才应用方面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存在不足,银行为节约成本等原因对管理人员的资质没有专业性的要求,导致管理制度建设工作人员能力良莠不齐,对于人民银行基本建设无法进行具体有效的管理。

(三)人民银行基本建设管理制度外部辅助不足新政策环境下人民银行基本建设内容先进性、科学性增强,但人民银行基本建设管理制度建立由于外部辅助支持不足,导致基本建设管理制度存在不足。首先我国虽出台人民银行基本建设管理的政策,但政策支持科学性不足,无法适应新时代新环境的新要求。其次,国家对于人民银行的服务设施在不断的更新换代,但对人民银行基本建设管理手段所需的先进设备支持供给不足,不能为管理员工提供充足的管理资源,导致管理制度与基本建设更新无法共同进步,管理效率低下,制度建设不完善,以及在基本建设管理制度规划方面落后,管理手段创新性不足。

三、新政策环境下人民银行基本建设管理制度建立措施

(一)创新制度理念,促进人民银行基本建设管理制度的有效建立良好基本建设管理制度的建立需要正确的理念予以引导,首先,应对传统的管理思想进行革新,重视对管理人才的培养,以及管理理念的创新。在新政策环境下人民银行基本建设有新的方向,同时管理制度建设也应积极引进新的理念。首先,对管理制度进行可行性规划,对假大空的管理理论进行摒弃,针对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的管理制度建立;其次,对基本建设的各个环节进行智能科技的管理,对建设工程进行环保理念的落实,对于建设用地进行合理的规划,管理人员需要对规划方面的管理意识进行创新,对员工的基本建设管理理念进行专业的思想培训,为其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从而对管理工作进行有效的落实[1]。

(二)引进专业人才,促进人民银行基本建设管理制度的有效管理首先,对人民银行基本建设管理制度进行人才的引进,从国外、全国专业人才队伍及各高校中引进具有先进科学管理技能的综合创新型人才,使人民银行基本建设管理具有高度的理论知识支持以及专业的实践技能,对原有工作人员的能力进行系统性的提升,对管理工作者进行专业化建设,管理工作者一方面需要掌握有关人民银行基本建设的内容,另一方面需要掌握新政策环境下人民银行基本建设的新导向、新内容,以国家政策方针为指导,同时利用专业技能对人民银行基本建设进行先进的管理制度建立;其次,对人民银行基本建设管理人员进行适当的整合,为管理制度建立与管理奠定基础,从根本上提高人民银行基本建设管理制度的科学性、先进性和有效性。

(三)提供辅助资源,促进人民银行基本建设与管理制度同步发展新政策环境下的人民银行基本建设向智能化、便捷化、科学信息化转变,同时人民银行基本建设管理制度应与其进行共同发展。在制度管理方面应进行创新,同时为人民银行基本建设制度管理的创新提供广阔的创新平台,为管理制度的建立提供先进科技设备的支持,使工作人员能够运用科技网络的技术,对人民银行基本建设的信息进行快速、有效的把握,从而进行更好的管理,促进基本建设各方面进行高效率、高质量的管理制度及各类创新管理机制的建立,实现人民银行基本建设与管理制度建立同步发展。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政策环境下人民银行基本建设得到合理的发展,对不合理的人民银行基本建设进行修改完善,使其更适应新政策环境下新业务的发展、促进人民银行更好地履职。更新人民银行基本建设规划方案,同时在人民银行基本建设管理制度方面,为使基本建设有效进行,管理制度需具有针对性。加大管理力度,对建设工程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监管,实现管理制度的有效落实,从而在整体上提高人民银行基本建设的质量与效率,对人民银行特殊属性进行有效的管理制度调整,以从整体出发进行高效科学的管理制度落实。

财参考文献:

银行管理制度范文第6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预算管理;预算编制

基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成立的商业银行,主要以商业机构为基础开展预算管理,有效构建了以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风险控制与综合评价为核心的商业银行预算管理体系。然而,随着我国市场化经济的逐步深入和全球金融风险的不断凸显,单纯依靠单一的商业机构开展预算管理所造成的风险也在逐渐激增,迫切需要商业银行开展预算管理的优化措施和完善对策,从而尝试从预算目标、管理理念、管理体系和预算编制等多维度、全方位寻找发展方向,从而能够有效提高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控制能力。

一、商业银行预算管理的目标

(一)预算管理的业务目标

在商业银行的预算管理体系中,业务管理目标是基本内容,也是核心要素,它主要是指商业银行风险控制部门和预算管理人员对企业经营活动和商业金融活动在预算管理期间内的各项业务开展的管理预计,它将预算管理的结果以货币的形式进行展现,并且作为商业银行开展经营管理和分析控制的量化标准。目前,商业银行预算管理的业务目标包含:往来存款业务预算管理、贷款业务预算管理、中介业务预算管理、信贷业务预算管理和不良资产业务预算管理等内容。

(二)预算管理的财务目标

在商业银行的预算管理体系中,预算管理的财务目标主要是财务收支预算管理,它主要是对商业银行预算周期内的资金往来、财务收支等情况进行预算规划并在部门往来业务中进行有效控制的过程。由于商业银行主要经营存款数额、业务收入水平、项目增长效益、发放贷款以及办理票据贴现等商业活动,需要预算管理的财务目标主要结合商业银行的商业经营活动开展诸如:项目利润预算管理、固定资产预算管理、营销费用预算管理、投资权益预算管理等具体财务管理目标的制定和落实。

(三)预算管理的战略目标

在商业银行的运营管理和风险控制中,预算管理更成为一种战略实施方式的选择,它强调在商业银行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全面经营管理中,都需要充分强调全面预算机制和全面预算管理的战略重要性和执行必要性。商业银行预算管理的战略目标主要包含三个基本层次:第一层是商业银行的经营理念和企业使命,需要商业银行通过预算管理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和法律责任。第二层是商业银行的金融目标和中长期发展规划,即为了完成市场经营活动需要商业银行努力完善的各个方面,而预算管理起到标准制定和风险控制的作用。第三层是商业银行各部门的具体经营目标,预算管理起到监督管理的作用。

二、商业银行预算管理的现状

(一)预算管理的战略目标制定不明确

在商业银行预算管理体系中,预算战略目标的制定离不开预算管理执行责任主体的明确,需要预算管理发挥着目标监督和责任落实的作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商业银行产生时间不长,各地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控制能力不强,体现在预算管理层面只是当作简单的财务管理工具来使用,缺乏商业银行全面预算管理层面的战略规划。具体体现在:商业银行的预算管理目标仅仅和年度经营目标相联系,集中于预期实现的存款目标、利润目标等短期预算目标。导致商业银行在开展预算管理工作时,仅仅停留在上下级职能部门的预算审核和管理落实,无法与商业银行的战略发展目标和经营管理理念相互印证和有机融合,也不能发挥预算管理的管理职能和控制策略,无法将商业银行的现代预算管理理念进行全面发挥。

(二)商业银行的预算管理认识不到位

商业银行预算管理主要是以预算为主线开展的商业经营管理活动和风险控制措施,它涵盖了商业银行的预算基本管理体系、预算编制、风险监控管理、预算结果处理等预算管理内容,从而能够借助预算管理来降低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和保证股东利益最大化。但是,从目前商业银行的预算管理状况来看,商业银行管理层还仅仅看重商业银行各部门的存款数额、业务收入水平、项目增长效益、发放贷款及办理票据贴现等商业活动,对于预算管理的认识缺乏理论支持和目标落实,导致预算管理环境、预算管理体系、预算编制与执行缺乏清晰的组织管理和完整落实。在实际应用中,预算管理方式简单粗暴、预算管理方法相对落后、预算考评与战略目标脱节等现象在商业银行中普遍存在,这些都与商业银行管理层对于预算管理认识不到位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三)商业银行的预算管理制度不健全

我国商业银行存在着中央银行和投资银行两种商业银行形式,它的储蓄职能决定了其不能简单定性为投资机构,包含了:调节经济、信贷活动、信用中介、支付中介和金融服务等商业职能和金融活动,更孕育了诸如: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利率风险、操作风险等诸多商业风险和法律风险,需要商业银行建立完善而具体的预算管理制度来规范经营管理活动和强化风险控制能力。纵观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预算管理现状,商业银行管理者为了追求商业活动活跃度和经济利益最大化,往往容易忽略商业银行的预算管理制度建设,简化了各个部门的预算指标制定和落实,缺乏采用具体的规则制定和行为规范来强化风险管理部门的职能范围和责任意识,导致商业银行的各个部门都是各自为政,缺乏整体系统的全面预算管理制度建设,导致商业银行设立的预算额度与最优预算额度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

三、优化商业银行预算管理的对策

(一)制定明确的战略管理目标

商业银行作为我国市场经济的特有产物和推进剂,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和市场的检验,管理对象从资金流动的财务管理扩大到财务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等全方面的资本管理阶段,而管理功能从单一的管理、防控功能发展成为目标、编制、机制、协调、评价、组织学习等多层次、全方位的管理机制,需要商业银行制定明确的战略管理目标和中长期预算管理计划。首先,商业银行需要仔细了解本银行的部门职责和有关效益人的责任权限,力争将商业银行的所有部门和效益人都纳入到战略管理目标中。其次,商业银行应该充分了解自己的短期和长期效益指标,力争设定的战略管理目标能够兼顾经济效益与风险管控两方面的管理目标,满足商业银行稳定发展的战略政策。最后,商业银行需要建立基于战略管理目标的风险评估体系,及时根据风险评估的数据调整战略管理的中长期目标,保证短期目标的落实和完善。

(二)转变管理层的预算管理理念

在新时期商业银行的预算管理中,需要银行管理层充分了解预算管理的作用,及时跟进相关的预算管理措施,强调预算管理目标的落实完善,真正推动商业银行实现管理理念精确化和责任划分明确化,最终实现商业银行预算管理能够及时跟上现代商业管理理念和经营发展理念。首先,商业银行管理层需要转变原始的管理理念,学会从金融服务产品特点、银行成本构成入手,仔细划分商业银行的预算管理构成,明确预算管理目标。其次,商业迎合管理层需要把握运行计划体系、预算执行评估体系和预算评价体系三者的具体管理内容,真正理解全面预算管理的战略意义。最后,商业迎合管理层应该有能力组织以预算为主线的综合性商业经营管理活动,深入理解商业银行预算管理理论体系,有效总结预算管理的实务经验,促进商业银行预算管理水平的稳步提高。

(三)建立完善的预算管理制度

目前,预算管理是推动商业银行市场化运作和精细化管理的核心要素,已经成为商业银行战略目标落实和经营管理实施的重要手段。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应该认真总结西方商业银行多年成功的经验,建立完善基于财务预算管理、成本预算管理和全面预算管理为核心的综合性预算管理体系,真正保证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活动和风险控制活动能够落实到具体的预算管理制度中。一方面,商业银行信贷部门、金融服务部门、资金投放部门以及风投管理部门应该制定具体完善的预算管理制度,保证各部门预算目标、管理理念、管理体系和预算编制制度详细而具体,保证商业银行各部门的营销、创收和现金流量等商业项目都能落实到具体的职责标准体系中。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应该打造全面的预算管理体系,积极构建包含:预算计划体系、预算执行评估体系和预算调整体系三者为一体的全面预算管理制度,有效激发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和风险控制的管理活力。

四、总结

商业银行的预算管理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必然产物,它有助于推动商业银行内部的经营管理和风险控制,有效保证股东利益最大化,有效实现基于预算管理环境、预算管理体系、预算管理编制和预算评价体系等多领域、多环节的预算目标制定和贯彻落实,从而能够真正推动商业银行优化预算管理目标,落实预算管理的具体措施,实现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控制能力的稳步提升。

参考文献:

[1]韩伟,探究我国商业银行预算管理优化策略[J].山西农经,2015(07).

[2]范丽莉,商业银行预算管理的优化策略[J].中国国际财经,2017(08).

银行管理制度范文第7篇

关键词:国学;西学;银行;信贷风险管理

国学是指以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典籍为主要载体的思想体系,它以中华民族传统社会价值观与道德伦理观为表现。国学凝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结晶。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世代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

一、国学在管理方面的运用研究

国内很多学者研究了国学思想与企业管理的融合与运用,国学对企业的战略规划、经营管理、价值创造、企业文化塑造、干部队伍建设都有很大的启迪作用。中国的企业要发挥好国学凝聚人心、维护诚信的作用,运用“三省吾身”等思想完善机制、改进管理、提升境界,努力创建一流示范企业。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道家思想对中国当代管理实践产生的影响最大,儒家重视社会规范等方法论,在实践中侧重于人才管理;道家重视阴阳易变等世界观,在实践中侧重于战略管理。国学与现代企业管理相融合,要以“仁”为本,以“义”育人,以“礼”待客,以“智”为贵,以“信”为善。要发挥“百家争鸣”对企业管理的作用,儒家的“忠”体现为企业的诚信经营,“中庸”鼓励企业和谐发展;道家的无为思想指导企业采取怀柔政策来管理;法家强调遵纪守法、严格奖惩制度;兵家的权谋思想指导企业需合理竞争;阴阳家指导企业注重平衡发展;墨家的兼爱非攻要求企业营造和谐相处的氛围。建议企业推广国学教育,在提高员工道德修养和文化素质的同时,塑造企业文化,提高企业经济和社会效益。

二、目前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理论研究

有关国学在企业管理中的融合运用研究很多,但在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方面,主要是以西学指导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西学,即西方文明,通常也代表先进思想。西学大体包括两个部分,一是西方的科学技术和物质文明;二是指西方国家的政治体制和文艺复兴以来创造的精神文明。西方在文艺复兴时期产生了银行萌芽,此后的几百年间,经历了资产管理阶段、负债管理阶段、资产负债综合管理阶段和全面风险管理阶段,逐步构建了一套比较完善的商业银行管理理论。全面风险管理将商业银行全部种类的风险、各个层次的管理和业务单位都纳入集中统筹管理,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巴塞尔协议Ⅰ、Ⅱ、Ⅲ,通过资本监管、流动性监管、宏观监管等,不断完善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的内涵。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开始研究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我国的监管部门结合西方全面风险管理等理论,建立健全了一套符合我国实际的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制度体系,包括《银行业金融机构全面风险管理指引》、“三个办法一个指引”、《商业银行押品管理指引》等制度。国内各类型银行在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方面有各自的实践经验,例如交通银行的“1+4+2”风险管理架构,即1个全面风险管理委员会+4个专业风险管理委员会(信用、市场与流动性、操作、合规与反洗钱)+2个委员会(贷款与投资评审、风险资产审查)。在西学的指导下,国内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制度体系日益完善,风险防控水平得到有效提升。当前有关国学与银行管理融合的研究较少,但已有学者将国学思维运用到银行的具体业务管理中。要从传统文化的精髓上探寻银行管理的方法,利用法家思想建立健全制度体系,明确奖惩制度;利用儒家思想推动员工自觉提高修养;利用道家思想适度放权,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运用《韩非子•喻老》扁鹊劝诫蔡桓公的思想探讨构建全生命周期的风险管理体系。“疾在腠理”,信贷资产正常还本付息,要树立风险意识,及时发现风险苗头,防微杜渐;“病在肌肤”,要高度关注企业经营、财务状况,准确识别风险,果断施治;“病在肠胃”,贷款已出现逾期和违约,要积极采取各种化解措施,遏制病情发展,尽力挽回损失;“病在骨髓”,如同病体的临终关怀,及时核销确认损失,并做好账销案存,继续追索。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国学在信贷风险管理中的运用,可为其他银行在管理信贷风险方面提供借鉴和参考。

三、国学在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的运用思考

从西学的角度来看,信贷风险管理应贯穿整个信贷业务的各个环节,包括贷前、贷中、贷后以及银行的信贷管理组织架构、不良资产管理、信贷从业人员的素质等。从国学的角度来看,中国传统文化中提到了“居安思危”“无规矩不成方圆”等思想,这些与银行强化风险意识、加强内部控制等信贷风险管理的要求不谋而合。结合国学,可以探索更多信贷风险管理的良策。

(一)居安思危,建立风险预警机制

《周易•系辞下》中提到“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众多古代著作中都提到了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的思想。银行发放了贷款,就会形成风险暴露。如果在事前对信贷业务潜在风险不加理睬,疏于防范,以至于形成贷款损失,为化解不良大费周章,那不如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因此银行应树立危机意识,建立信贷风险预警机制。一是在银行内部营造一种危机氛围,提高管理者和风险管理部门对全面风险管理的认识。二是建立信贷风险预警机制,监控不良率、贷款迁徙率、信贷结构、贷款行业集中度等指标,并引入第三方公司数据,掌握宏观经济、政策变化,贷款主要投向行业动态、企业财务指标、经营状况、高管变动及抵押物价值等信息,提高对信贷业务发生风险的预防效果,防患于未然。

(二)防微杜渐,重视贷款流程的每个细节

《韩非子•喻老》有云:“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银行里有很多因为没有重视细节管理而形成较大贷款损失的案例,例如:没有认真审核借款人背景,发放贷款后才发现实际用款人与借款人并非同一人;没有认真落实抵押登记手续,导致抵押物悬空;没有认真跟踪贷后资金流向,企业将流动资金投向房地产项目开发;没有核查借款人的关联企业,由关联企业提供了担保,结果借款人与关联企业相互勾结恶意欠债。为避免发生上述情况,银行应完善信贷业务贷前、贷中、贷后各个环节的管理,防范操作风险。1.贷款发放前,着重调查借款人及担保人的背景,包括借款人还款能力,借款实际用途,借款人现金流与货物流,担保人的担保能力,担保物的变现能力等;2.发放贷款时,注意合同条款是否存在法律漏洞,抵押登记流程是否真实有效,保证人是否具备担保资格,是否为当事人本人签署相关合同。3.贷款发放后,监测贷款受托支付以后的实际走向,关注借款人项目进度、销售报表、存货及订单、银行账户回款情况等。银行要重视的细节很多,需要不断完善信贷流程管理,防微杜渐,避免因小差错带来大损失。

(三)立规矩,建立行之有效的信贷管理制度体系

《论语•卫灵公》:“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首先,银行要对症下药,按照贷款流程中容易发生风险点的环节制定操作规程,完善控制措施。客户申请与受理环节,从审核客户主体资格、合法性、贷款用途真实性等方面作要求;评级环节,从核实客户证件原件、审查财务报表、政策性审查、选择合适的评级模型等方面作要求;授信环节,从审查评级结果、审核客户财务和非财务资料的合法性真实性有效性、审查关联企业和企业实际控制人、核定授信额度等方面作要求;贷款调查环节,从分析借款人生产经营的合法性、调查贷款用途真实性、担保人担保能力、落实抵质押权属关系、产权市场价值等方面作要求;贷款的审议与审批环节,从关系人回避、贷款投向遵循国家产业政策及信贷政策、贷款权限审批等方面作要求;签订合同和放款环节,从使用合同格式文本、审核签字人有效性、审查印鉴、受托支付对象、提款申请及提款用途等方面作要求;贷后管理与回收贷款环节,从落实贷后跟踪调查、关注借款人及担保人生产经营及财务状况、抵质押物状况、企业高管层变动、政策调整、信贷档案管理、贷款到期前提醒、贷款重组及资产保全等方面作要求。其次,还要完善内审机制,加强对信贷制度、调查及审批流程设计的合理性评价。银行应评估信贷制度的完整性和有效性;评估信贷风险管理制度的充分性,信用评价模型的有效性;评估贷款尽职调查制度是否符合监管要求;审查信贷业务相关人员是否认真执行信贷管理制度等。通过内部审计不断规范信贷管理制度,达到“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的境界,切实有效地防控信贷风险。

(四)以人为本,培养专业的信贷专业人才队伍

刘向《说苑•建本》“人才虽高,不务学问,不能致圣”。银行应加强信贷业务培训,提升信贷业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风险防范水平。注重培育风险管理文化,加强国学教育,引导员工自觉守道德、遵规则,做到梨无主,吾心有主,提升风险防范意识,自觉抵御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促进银行健康、稳健发展。

(五)亡羊补牢不算迟,减小损失是关键

银行管理制度范文第8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策略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是指商业银行通过分析、预测、控制等策略,预测、回避、排除或者转移经营中存在的风险,以便减少或避免经济损失,保证经营资金乃至整个金融体系的安全。风险管理作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核心部分,显得举足轻重,尤其是金融危机的影响致使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因此,如何从根本上经营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商业银行管理体系,便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通过这些年的银行工作经历,深刻体会到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银行工作人员对银行风险的意识普遍浅薄;风险管理体制不够完善;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风险管理机制的基础设施不够;风险管理手段落后等等。针对这些问题和不足,提出了以下提升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能力的策略。

一、提升风险管理意识,营造风险管理氛围

加强商业银行内部风险管理文化假设是加强风险管理的重要一环,有利于提升风险管理意识。采取的措施是在商业银行内部形成应对措施,提前做好风险与管理文化,上行下效,将措施确实落实到每一个,下层工作人员要积极揭示和上报风险,同时上级应该鼓励其进行上报。每一位工作人员必须对风险管理工作有足够的认识,揭露工作中的不良金融危险,从而使银行的可能损失降到最小值。如此,必须把风险管理作为一项动态指标,在风险管理内部形成健康积极的氛围,关注并重视风险的重要意义,让银行风险在稳健经营,持续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二、转变风险管理内容

转变风险管理内容也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因此,风险管理内容必须由传统的信用风险向信用、市场、操作性风险转变。近年来,银行业务变得越来越复杂,银行的风险也由原来的信用风险为主逐步发展到多种类型风险共同作用。同时,商业银行也逐步提高了对各种类型风险的认识程度以及管理能力,风险的管理也在逐步转变,即由管理单一风险到管理多种风险,这一点充分体现了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发展趋势。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首先要管理信用风险,更重要的要加强并重视市场、法律、操作性等各种各样风险的管理。

三、建立行之有效的风险管理体制和机制

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风险管理体制和机制包括:

1、内部评级体系的建立。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对于内部评级体系有详细的说明,因此商业银行应借鉴协议中的相关内容,实施并做好内部评级法,尽快建立完善的客户信用评价体系,抓紧做好数据采集和保护工作,针对不同行业建立富有针对性的评价体系。

2、建立风险管理定期反馈检查制。工作中,以风险委员会为核心,建立风险管理协调、管理、监督一体化工作机制,将责任尽量的细化,让业务尽可能的标准化,建立风险管理的定期检查反馈督促机制,从多层面、多角度,使风险管理理念渗透到商业银行业务每个细节中。

四、构建风险管理制度的基础设施

构建风险管理制度的基础设施是为了实现综合的风险管理。综合风险管理制度的基础结构须依托金融机构自身的计算机系统和网络技术。在综合风险管理制度的基础架构中,人们首先要对金融机构所面临的主要风险进行量化度量,这包括一系列各种各样的复杂算法和程序。在综合风险管理制度的基础架构中,还应当包括一个庞大的数据库,其中包括有关客户的数据,还应包括金融机构本身对客户选择的限制性规定等。

五、建立风险预警预控机制

建立风险预警预控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建立严密的风险监控机制,建立定期分析制度,加强各风险点的稽核监督、内控约束和责任认定。这些为建立风险预警预控机制提供早期信息。

(2)建立分级预警预控机制。按风险程度应将预警风险分成若干等级,并根据等级的不同,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以及相应的处置方案。

(3)使用网络和软件进行预警风险控制。借助计算机网络和分析软件提高风险预警能力已经成为一个趋势。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应尽快开发用于风险监控和预警的系统平台,对每项业务进行连续跟踪、监测和预报提示,辅助管理人员更有效、更及时地防范业务风险。

六、提高风险管理技术

提高风险管理技术是从业务上加强和提高风险管理的技术策略。对银行业务不能一味的采用直接控制,例如,对一些批量化处理的银行业务(包括资金业务、零售业务等)要进行间接管理,运用模型用定量分析工具、进行国别、地区、行业、企业、家族风险等的分析,同时可以与信贷审查等直接管理方式进行结合,有效的对风险进行业务控制。另外还可以采用建立操作风险损失数据库、规范数据采集标准等。

总之,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历史及其现实的各种原因,致使风险管理上也同样的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与国际银行业的风险管理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随着我国商业银行的不断发展,我国商业银行必须加快提高自身风险控制能力,采用建立行之有效的风险管理体制和机制,构建风险管理制度的基础设施,建立风险预警预控机制,提高风险管理技术等可行性策略,才能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不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韩镇,詹原瑞,刘久彪.我国中小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策略研究.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10:4

[2]宋宝崧.关于提升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能力的思考.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9;11:15